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北京商报讯(记者 张绪旺)无人驾驶国标何时出炉,终于有了时间表。6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年)》(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曝光,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之前,分别建立低级别和高级别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标准相关体系。在业界看来,技术标准之外,无人驾驶走向大众还面临整车量产(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和最关键的立法门槛。
《征求意见稿》将车联网、无人驾驶等互联网+汽车领域的产业、技术定义为“智能网联汽车”,首次提出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具体规划为: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3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标准。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无人驾驶是科技领域广泛探讨的话题,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发展前景的应用场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看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巨大,能够使我国现有汽车产业规模再扩大1万亿元的规模,同时能够拉动5G、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实现发展。
无人驾驶技术标准出台时间表,意味着国家层面协调无人驾驶底层技术标准建设,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测试时,可以更好地与统一标准比照,不仅在整车量产之前避免无谓资源浪费,还能尽可能地靠拢“技术合格和产品合格”,至少大方向不会出错。
不过,也有无人驾驶从业人士表示,技术标准不是制约无人驾驶的问题,技术突破才是永无止境。就像手机充电接口不管是苹果式的还是安卓式的,充电线厂商争夺的重点还是谁“充得快、更耐用”。以无人驾驶的传感器系统为例,激光雷达对雨雾的穿透能力受到限制、对黑颜色的汽车反射率有限。摄像头本身靠可见光成像,在雨雾天、黑夜的灵敏度有所下降。
(以上内容来源于北京商报)
“无人驾驶”这个词语想必大家都不陌上,未来很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这都是互联网的产物。可想而知,互联网技术不只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所以掌握它,运用它,这是趋势。如果想要在这种趋势下谋求自己的一份职业,那就快来昆明达内培训机构报名学习吧!